文窗小说 > 历史小说 > 思想病毒 >
        卡雅在笔记本上写下:「为了稳定价格而压抑生产意愿,虽能短暂维稳,却最终损害了整T社会的再生产机制。」

        她忽然想到,今日的房地产制度是否也走上类似道路?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以避免衰退为口号的量化宽松,确实一定程度稳定就业率与基本物资生产,也造成通货膨胀的标的物已经不是生活基本物资,而是地产价格与地租,住房变成「价值储藏」的工具。

        不只有台湾,而是全世界,不再讨论居住权与合理都市规划,变相鼓励炒作与增值。透过税制与土地政策,国家默许资本无节制的积累。

        面对年轻世代的哀鸣,政府端出的只是些短期手段:限贷、囤房税、社会住宅、租金补助,却从不触及结构X问题:那群靠房产致富的中产与既得利益者,早已不愿释出一分土地与机会,尽管既得利益者终将逐渐老去,理应让出一些资源给年轻一代。

        「我们不是不努力,而是社会早已决定胜负,然後叫我们相信这是自由竞争。」她写下这句话,传给列夫。

        几分钟後,列夫回了一句:「过去没有土地所有权的农奴是没有生产积极X的,现在的我们只是资本奴役的房奴,越来越多人选择安静离职,不再努力工作。」

        她盯着那句话许久,忽然理解,父亲对「房子」的坚持,并不只是贪婪,那是一种历史记忆深处的不安,他曾一无所有,因此要紧紧抓住那属於自己的东西。而列夫则活在一个资源早已被瓜分殆尽的时

        而列夫所说的,则是另一种恐惧:他看到自己的努力正被无形的结构吞噬。这种结构不需要军队与铁丝网,它用法律、产权、抵押、与利率把未来一点一滴掏空。他不是农民,但他没有生产资料跟工具;他不是奴隶,却没有选择。

        卡雅想起那门世界经济史的结语:「通膨不只是物价上涨,它是社会契约破裂的徵兆。」

        她开始思索:如果资源的再分配是一切稳定的前提,为什麽现代社会却宁可让房子空着,也不愿让居住权普及?

        “是不是因为这个社会早已不再鼓励生产与创新,而是鼓励持有与投机?

        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